|
三万里西行记 之十四 ——重回盐湖 小时候从来没有买盐的概念,因为茶卡就在盐湖边,盐多得让人难以想象,盐是堆成山的,车子在盐上行走。 青海最著名的两处盐湖,便是茶卡和察尔汉,察尔汉在去格尔木的路上,我没去过,更大,用盐铺路,很壮观。但茶卡的盐,已经足够让人激动了。 行车到盐湖,也就几公里的路,硕大一片厂区,却没什么人,看门老头蛮横至极,倒也不怪,在这个岗位上,能有多大的权利可以行使。行车入内,本想找招待所住宿,条件一般,价钱也一般,只是天色尚早,心情沉重,没有订房,反正房间有得是。 往左走,便上了盐路,远远看见高高的盐山,却只有几座,远没有小时候看见的多,可能是因为星期天吧,拉盐的车也没有,空空荡荡。开至盐山下,大家一阵惊叹,如此多的盐,是真的吗? 停车,走在盐上,逼近盐山,十米多高,已被挖得只剩半边,远处一条小铁路,串串矿车,直通湖心。 盐三种,岩盐、湖盐和海盐,这是湖盐。茶卡盐湖原本应该是一个像青海湖一样的咸水湖,逐渐干涸,盐分浓缩,形成超饱和盐水,然后结晶沉淀,千万年形成,上边一层积水,底下却是厚厚的盐层,开采只须将铁轨铺至湖内,用采掘机挖掘即可,运回岸上堆成盐山,再用大卡车拉走。当然,这是工业用盐。 记得小时候,家里无盐,到路口拦到一辆卡车,随便装些回家,用水化开,再用层层纱布过滤,将盐水倒入锅中慢慢熬,只见清清亮亮的水,随着沸腾,突然变白,锅底开始结晶,不断翻炒,一锅盐冒着热气盛出,这就是我们家的食用盐了。更多的时候是用麻袋盛装,打煤砖(用煤末加水和成煤泥再成型)时加入一麻袋,说是有助于燃烧,反正有的是,怎么用都行,哪似现在这般金贵,只是到现在还没明白,为什么盐能助燃。记得当年炉膛内赤橙的火焰,应该是同盐中的钠有关。 在北京招手打车已习以为常,在青海同样,只是不付钱,在茶卡路口见车往盐湖去,伸手就停,上车热情,回程也是一样,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信任和友善。小镇更是宁静,夜不闭户,家家和善可亲,没吃没喝不要紧,随便找一家便能安顿;夏季绿草过腰,蒙民白色帐房点辍其间,走上一两公里,便可进入帐房,没人在家,也可随便吃喝,过些日子遇到说一声:“我去过你家了!”。大家哈哈! 父母都算是知识分子,文革大潮,出身不好,下放青海,吃了不少苦,早打算在青海过后半辈子,历经八年,粉碎“四人帮”,回京后一直对青海心怀眷恋,茶卡常提在口边,我虽然在青海八年,但年幼,感情自然没那么深,但道理却懂,苦没有白吃的,那也算得上是人生的一份经历。 遍寻盐山,找些大块结晶盐团作一包,带回北京,也好让父母睹物思情,再次重温往日岁月。以他们的岁数,再也不可能重回青海了,我帮他们了却这桩心愿,多拍些相片带些东西给他们,也算是尽了一份孝心。
(作者:毛一丁)
|
Copyright © 2002 Lixin An, Yiding Mao. All Rights Reserved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