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万里西行记 之 ——购物篇 相信许多旅行者都有这样的经历:尽管捂紧了钱袋,到头来还是会或多或少在旅游区买一点东西带回家,名曰“纪念”。我自然不能免俗,若干年下来,家中便成了博物馆:墙上的面具和大弯刀是西藏的,架子上的画盘是丽江的,桌上的茶具是武夷山的……甚至连儿子皮皮(沙皮狗)都是从珠海带回来的。 不过,旅游购物于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,更是精神上的享受――我喜欢和那些出售当地特色的小老板聊天,从他们那儿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。这样做的好处也不言而喻――通常可以以更低的价钱买到货真价实的货品;学会辨认货品的真伪;运气好的时候,还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。 这次出游因为是自己驾车,更是肆无忌惮,猜猜看,都买了什么?壶口瀑布的布老虎、西安夜市的折纸毛毛虫、川主寺的藏式毡帽围巾、新疆的各式干果(鲜果一路上早吃完了)、喀什维族人的头巾手镯、英吉沙的小刀等等,这些没什么奇怪的,但有两样你们一定想不到:西安烤羊肉串的炉子和新疆和田的地毯!反正回程的时候只有两个人,前面坐了,后座上便全部堆满了各色物品。最有意思的是在新疆的托克逊遭遇警察拦截,将车上的每一样物品都打开仔仔细细查过,而那时,我们就象开了一个展销会! 最难忘的一次购物经历是在川主寺,在湿雨的夜里因为购买毡帽而结识了那个只有十六岁的藏族男孩儿――店老板,并因此在他店铺的后面(他住的地方)喝了一晚上的酥油茶,让我有机会了解年轻一代藏族人的世界。因为我们成了朋友,5顶精致的毡帽他只收40元,但我给了他50元。对于柜台里摆放的五花八门的珠宝古董,他毫无设防地告诉我那些都是假的,而且还热心的教我如何区分虫草的真伪――如果没有他的指点,我真是无法分清眼前的虫草。尽管他卖的是假货,但我丝毫没有反感――反正在旅游区买东西就是那么回事,一点纪念而已。 因为此次西行经过的省份中,只有新疆和宁夏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,所以到了新疆,就酷爱上了这里维族人的巴扎(集市),每到一地都要拜访,尽管它们都处在城市的边缘。 第一次是在乌鲁木齐的二道河市场,因为道听途说的关于维族生意人的种种,我连价都没敢还就买下了一堆干沙枣,一尝,味道真是不错,每斤7元的价格也说得过去。到了卖丝巾的摊上,因为老板是女的,就试着还还价,还真成,买了几条,高兴而去。 后来到了南疆的塔什库尔干,闲来无事,就在短短的一条商业街上来回逛着,随便打听了一下杏干的价钱,每公斤竟只卖10元,是一路上最便宜的价格,买下买下。因为我喜欢挑选果肉饱满的,老板就把整整一大袋子杏干都倒出来,老板娘就学着我的样子帮我挑,忒认真的,全然不象北京的商贩趁你不注意时混进几个坏的,让我很感动。 “新疆人做生意不掺假的,也不讲价的。”这是我们在阿克苏的餐馆里遇到的当年老军垦人跟我们说的,我想他大半生都混居在南疆的维族人中,感觉的应该是“原住地”的维族人最真实的一面。而我在喀什艾提尕清真寺旁边的集市上买手镯时,遇到的维族老人给我的感觉也是如此:做工精美的铜质镂空手镯每只只售10元,我买了一只,未讲价,把玩半天后,想起再给朋友买一只,就又回到他的摊位前,习惯性道:“再买一只,便宜点吧?” 老人道:“便宜,便宜。” “便宜多少钱啊?” “便宜,便宜,10元。” 我为自己的还价而感到惭愧。
|
|
Copyright © 2002 Lixin An. All Rights Reserved. |